【2025年7月22日,广州讯】 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迎来历史性突破!今日,广州市政府联合国内头部自动驾驶企业“星程智驾”共同宣布:即日起,在广州市黄埔区、南沙区等核心城区划定的423平方公里区域内,正式向公众开放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7x24小时收费运营服务。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实现全无人Robotaxi规模化、常态化商业落地的国家。
“真无人”上路,规模与范围双突破
与此前各地开展的“主驾无人、安全员在后排”或限定区域、时段的试点不同,此次广州开放的运营具有划时代意义:
彻底移除安全员: 车内完全无任何安全员或远程接管人员,真正实现“方向盘后无人”。
运营范围广: 覆盖核心城区主要道路、居民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复杂场景,而非封闭园区或单一线路。
全天候服务: 打破时间限制,提供包括深夜、凌晨在内的全天候载客服务。
展开剩余74%规模化车队: 首期投入运营的全无人车队规模超过300辆,未来半年内计划扩充至1000辆。
用户可通过“星程出行”APP或小程序像呼叫普通网约车一样预约服务。定价策略采用“基础里程费+时长费”模式,初期为推广期,价格略低于同等级别网约车约10%。
技术+法规+基建:合力破冰
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技术成熟度、法规配套和基础设施升级的“三重奏”:
技术硬实力: “星程智驾”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代号“磐石”)在复杂城市场景下的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能力达到极高水准。其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在暴雨、夜间等极端条件下表现稳定。系统累计测试里程已超过1.5亿公里,并在广州特定区域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全无人”公开道路测试,实现“零主责事故” 的安全记录。
法规开绿灯: 广州市率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全无人商业化运营管理办法》,对运营主体资质、车辆技术要求、安全监管机制、事故责任认定、保险保障等进行了详尽规定,为“真无人”商业化扫清了法律障碍。特别是明确了在系统无过错情况下的事故责任由运营方承担,并强制要求购买高额商业保险。
车路协同赋能: 广州部署的V2X(车路协同)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路侧单元(RSU)实时向Robotaxi提供红绿灯相位、盲区行人预警、特殊路段信息等超视距数据,有效弥补了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安全冗余度。
市场反响与未来挑战
服务开通首日即引发市民尝鲜热潮。截至下午6点,平台已完成超过1.5万单全无人驾驶订单。“体验非常平稳,尤其在堵车时感觉比人类司机更有耐心。”一位体验通勤的乘客表示。也有部分乘客坦言,在车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心里还是会有点紧张”。
专家认为,大规模商业化仅是起点,后续挑战依然严峻:
极端场景应对: 如何应对施工路段临时改道、极端恶劣天气(如台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严重违规行为等长尾场景仍需持续优化。
成本与盈利: 当前车辆成本(含传感器)仍远高于普通出租车,规模化降本压力巨大。
公众接受度: 消除公众对“全无人”安全性的疑虑需要时间和持续良好的安全记录。
跨区域互联互通: 不同城市间的法规、技术标准、数据接口的兼容性需要统一。
行业影响深远
广州的破冰之举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表示将加速制定类似政策,多家自动驾驶公司也宣布将加大在相关城市的测试与布局力度。与此同时,传统车企也在加速转型,比亚迪今日宣布其与星程智驾联合开发的量产Robotaxi专用车型将于明年下线。
“广州模式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应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评价道,“这不仅将重塑城市出行格局,更将带动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人工智能、车联网等万亿级产业链的发展。”
全无人Robotaxi驶入城市“深水区”,一场深刻的交通革命正加速驶来。
发布于:重庆市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