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接诊了一名小患者,14岁男孩小磊(化名)患有扁平足,最近一段时间走路时总喊疼,各种保守方式及矫正器具试了又试,效果却始终不尽人意,足弓塌陷、后足歪斜的困扰日益加剧。在医院就诊后,经专业评估,医生团队为小磊实施了距下关节制动术,手术切口同钥匙孔般大小,仅1.5cm。术后恢复顺利,小磊的足弓形态明显改善,后足力线也恢复到了正常位置。
走一段路就脚底酸痛、鞋跟内侧磨损严重、站立久了双脚就疲惫不堪……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出现上述症状?当心,这可能是扁平足发出的信号。据统计,扁平足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比例高达25%~49%,在运动员中也占11.7%~39.5%。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人对此浑然不觉,直到疼痛难忍才意识到问题。那么,扁平足存在哪些健康隐患?又该如何自测自己的足弓正常吗?在生活中扁平足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到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主治医师梁景棋。
可导致足部问题、全身影响、步态异常
“足弓是人体自然的‘避震器’,为身体提供稳定支撑,缓冲行走时的冲击力。当这个弓形结构塌陷或消失,就形成了扁平足。”梁景棋医生表示,除了走路易疲劳、脚底疼痛外,扁平足会引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拇趾外翻、反复扭伤;或改变身体力线,导致膝痛、髋痛甚至腰痛;甚至形成X型腿和外八字脚,影响体态美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展开剩余67%什么样的足弓才算扁平足?其实在家就可以简单测试。首先,脚沾水踩白纸上或水泥地。正常足弓位置应有一半以上空白,若水印超过一半面积,可能有扁平足。也可站立时观察足内侧,正常足舟骨距地面约1.5cm(一横指),可塞入一支笔的空间。相反则可能是扁平足。
而作为一种常见的足部结构异常,扁平足可能由先天因素、肌肉无力、体重过大或长期姿势不当导致。虽然部分扁平足无需干预,但若伴随疼痛、疲劳或运动能力下降,科学的足部锻炼和放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脚趾抓毛巾、踮脚行走进行足部锻炼
梁景棋医生介绍,足部锻炼的目的在于重建足弓的支撑力。在家可尝试脚趾抓毛巾运动,
即坐在椅子上脚跟着地,用脚趾反复抓取地上的毛巾。每次抓3-5秒,每天3组,每组15-20次,增强足底肌肉力量;或足尖站立与踮脚行走,首先站立扶墙,提起脚后跟用前脚掌支撑身体,在最高点时稍外翻,保持5秒后缓慢下落。每天3-5组,每组15-20次。用前脚掌走路,以不疲劳为度,可以增强足弓弹性;也可坐姿时用力上翘大脚趾,观察足弓自然提升的“卷扬机效应”,这也是激活足弓的有效方法。
此外,扁平足常还伴随足底筋膜、小腿三头肌的过度紧张,放松可减少疼痛。在日常生活中,可单脚踩网球或高尔夫球,施加适度力量前后滚动。每脚30秒,每天3次。放松足底筋膜。每天睡前10-15分钟热水(40℃左右)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足弓疲劳恢复。
8-12岁是足弓干预黄金窗口期
扁平足患者在鞋子的选择上,也要选择鞋子中部内置支撑垫,或可容纳定制的支撑垫。同时,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尤其是在后跟和前掌。当传统鞋子难以适配,使用医用个体化定制矫形鞋垫,可以提供额外足弓支撑,同时纠正后足外翻。
需要注意的是,当幼儿园的入园体检显示“平足”时,完全不用焦虑,3岁前所有孩子足弓均未发育,都是平足,鼓励赤足;6-8岁需要定期观察足弓发育、足跟形态和鞋跟磨损情况;8-12岁则为足弓干预的黄金窗口期。梁景棋医生提醒,当孩子走路常喊累、喊痛,可能不是偷懒而是扁平足或副舟骨信号,早期识别和适当的干预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功能、预防远期并发症。
当自我护理无法缓解症状,儿童及青少年出现频繁抱怨足部、脚踝、小腿(尤其是内侧)、膝盖或髋部疼痛、疲劳或抽筋;疼痛导致不愿意走路、跑步、参加体育活动,或走路时跛行;走路、跑步姿势笨拙、不协调、容易跌倒或绊倒;鞋子内侧磨损异常严重且快速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对于成年人,足弓、脚踝内侧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足部外观明显变化、行走或站立时容易疲劳、不稳或平衡感下降,无法进行单脚踮脚尖站立,或踮脚时疼痛加重时,也应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当然,保守治疗失败或无效时,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很多,畸形较轻的患者通过简单手术就可以恢复脚的形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孙夏
发布于:陕西省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