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研读:罗马海军战舰的建造材料与武器配备
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受限于技术条件,造船材料主要依赖木材。罗马共和国时期,由于亚平宁半岛内拥有大量原始森林,木材供应对罗马来说几乎没有困难。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木材的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罗马造船工匠不仅充分利用当地可得的木材,还根据不同类型战船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木材。
根据古代传统的造船经验,橡木通常被优先用于制作战舰的龙骨部分,船体则多使用松木、柏木、雪松、榆木等,此外,山毛榉、落叶松和冷杉等其他种类的木材也常被选用。更为细致的要求还包括木材的干湿度,干燥度直接影响到船体的结构稳定性。
展开剩余79%韦格蒂乌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关于木材砍伐时机的建议:“最佳砍伐期应选择在夏至过后,特别是七八月和秋分时节,直到元月初,因此时树液开始逐渐干涸,木材变得坚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造罗马战舰的木材,通常是在每月15日至22日之间砍伐。韦格蒂乌斯指出,这段时间内的木材最不容易腐烂,他还从罗马人的宗教信仰中提到,这些日子被认为是“黄道吉日”。他强调,木材砍伐后不能立刻锯成板材,也不应马上用来造船。木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风干,过早使用湿木材会导致船体出现裂缝,这对船只结构极为危险。
至于桅杆的制作,松木和冷杉是最常用的材料,而船上的桨则通常由杉木制作。战舰的帆布多采用大麻或亚麻制作,船上的绳索则使用大麻、纸莎草或埃斯帕托草制作。此外,罗马人在船体固定时,使用的钉子一般为铜钉,而非铁钉。虽然铜钉的成本较高,但它具有更强的耐腐蚀性,特别是在热气和潮湿的环境下,铜钉不会像铁钉那样生锈。为了防止船体腐蚀,船身常用基于蜡的涂料涂抹,颜色多为蓝、红和黄三种,这些颜色不仅能起到伪装作用,也能帮助舰队识别和标记。
撞柱是一种由粗绳吊起的细长木材装置,通常两端包裹铁皮,在布匿战争中首次出现。尽管撞柱在后来的战舰上使用逐渐减少,但它在实战中的有效性让它未被完全淘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撞柱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根据亚克兴海战后的一些考古发现,许多不同大小的撞柱被取下并安放在尼科波利斯的奥古斯都胜利纪念碑上,其插槽的尺寸从1020毫米到1.51米不等。一些插槽的高度甚至超过了1.7米。最小的撞柱适用于三层桨战舰,而最大的则装配于十层桨战舰。随着帝国海军的敌人逐渐由装甲战舰转变为蛮族轻型船只,撞柱的设计也开始相应调整,以适应这种新的作战需求。
在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弯曲成镰刀形状的撞柱,表面包裹金属,能够帮助士兵越过敌舰,给予敌舰沉重打击。这种武器一直沿用到西罗马帝国的末期。北部舰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撞柱的设计,新增了能够控制方向的短型撞柱。
虽然木质和天然纤维制成的战舰看似不适合使用火焰武器,但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火作为武器却早已有了应用。例如,公元前42年的内战中,罗马人首次在海战中使用了“火箭”这一武器。在亚克兴海战中,屋大维命令将燃料绑在标枪上制作成火箭,并通过投石器将燃烧的木炭和沥青罐投掷到敌舰上。安东尼的舰队在此次战斗中损失惨重,火箭成为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
到了帝国末期,维吉提乌斯仍警告要提防火箭、投石机和火船的威胁。火船的使用历史更为久远,公元前413年,锡拉库萨人首次用火船对抗雅典舰队,后来成为海战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在罗马内战期间,庞培指挥的舰队也曾使用火船向凯撒舰队发起攻击,造成了凯撒舰队的巨大损失。
投石器,作为古代战船的重要武器,自公元前4世纪初期便开始使用。早期的投石机由叙拉古的工程师发明,采用复合弓原理,通过绞车和触发装置来释放弹射物,这一设计可以增加射程,使其能投掷大箭或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改进了这一装置,使其射程增加到366米,并使用动物肌腱作为扭力源。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投石器进一步小型化,并采用全金属结构,使其更为精确和耐用。
根据西方学者的考古和实验研究,古代战船的性能可以通过对“奥林匹亚号”等船只的试航数据进行推测。奥林匹亚号的试航表明,古代战船在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航速可达到9节,而实际行驶速度则大约为每小时7节。这一数据为研究罗马战船的性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帝国时期的战船,尤其是三层桨战船,其性能应当较之有所提升。
总之,古代战船的性能不仅依赖于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还与其设计和武器的革新密切相关。尽管这些船只远不如现代船只那样先进,但它们在当时的海战中展现了惊人的速度和战斗力。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